文/daniella
最近從朋友的閱讀清單中,看到這了本書【窗,光與風與人的對話】,看到這書的第一個反射是,蔣勳在某張生活美學CD中,談論他住的地方是在淡水八里河口岸,他與城市的距離是三到五分鐘的小渡船,回到居住的地方從落大的窗看出去,正是河口,有紅樹林、招潮蟹…,另一個反射的景象忽然之間的是daniella居住的地方,是監牢嗎?台灣人習以為常的鐵窗,不知道是防止外來人的入侵,或是防止自己與他人的接觸…
在【窗,光與風與人的對話】介紹的是作者遊歷28個國家,對135扇窗的研究(窗戶的建築結構、構圖、及窗於環境外內的樣貌),一扇窗與當地人文、文化、以致於風俗民情的關係,書中的窗,有婦女因為不能讓人看見面孔而存在的窗、有圖書館的窗、有道場的窗…而窗似乎是隔絕內與外的存在,卻也是透過窗,傳遞令一種訊息一種感受,就如同現在坐在電腦前,電腦視窗也就是個窗戶,我們透過這個窗,型成了交談的位置、資訊的傳遞與建立…但這扇窗與生活中窗檯的窗,少的是種溫度,在辦公室想透透氣的人,沖杯咖啡站在窗台大口吸口氣;在旅行中想停下腳步歇息,在咖啡店停留坐下,觀賞起旅行中的腳步…
在歲末年終,總是會看到許多統計資料,而窗這本書也是來自,大家習慣的網路書店中,在最近書店的一篇文字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,2011年,我們賣出了21萬種書。21萬種書代表21萬種閱讀的需求,如同梁文道《我讀》書中的一段話:「讀書到了最後,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。世界有多複雜,書就有多複雜。人有多少種、書就有多少種。」,而書籍之於daniella也是另一種的窗,映象中「我們最幸福」、「蟻男蟻女」「美力芬蘭」「我在底層的生活」「長崎」…如同上述世界多複雜,書就多複雜,人有多少種,書就有多少種;書這一扇窗,隨著成長當我們可理解的時刻到了,卻少了’’去做、去讀’’的時刻,被複雜地世界牽絆,而少了坐在窗前的時間,少了沉澱的享受,書中所描述的種種….
在將結束了一個年頭,再拿起【窗,光與風與人的對話】這本書,或許沒有衝去那的誇年衝動,就在某個窗前享受倒數時刻、新的署光吧!!
將窗檯邊疊起的書 在2012的日子 繼續享受在窗中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