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October 28, 2011

不是因為網子破了 兒是築一個更大的網


文/dnaiella

一本回味再三的書
一個與我們截然不同的思維
一件重新看見 願意努力的 嗎?!

美力芬蘭、芬蘭教育、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,一本本在談論芬蘭的書,之於住在生在台灣的我們,為什麼這樣的書籍絡繹不絕的出現在書的世界
在美力芬蘭談論的不是一個孩子應該怎麼教育,一個產業應該如何提升;書中所提是一個天寒地凍的國家,如何活出生命的熱情與活力
在書中提到芬蘭的九項藝術課程,必須涵蓋在基礎教育課鋼中,分別為音樂、文學、舞蹈、表演藝術(包含劇場和馬戲)以及視覺藝術類(包含建築、影音、影像及工藝等);若我們在想藝術教育是否就是看看圖片、老師像演講般敘述這個領域的豐功偉業;而在芬蘭是讓孩子每週一天,花六週的時間製作一件衣服(從設計、染印、製作),或是學習編曲錄製自己的CD;多看、多聽、多動手,這些都透過實際化,音樂教育不會是三到六年級學習直笛,從還抱在手中的嬰幼兒,父母可以帶到音樂學院附屬的音律課程,讓孩童與父母共同體驗音樂,這也是芬蘭的一部份。

從芬蘭的書中,在看到自己生長的城市,芬蘭一個小城市就有歌劇院、圖書館、美術館,而晃於台灣的我們呢?是老師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影片或取而代之的事背誦與考試,如此的教育,在看到20年後成長的這代人,也許沒有欣賞古典音樂、看表演(歌劇、舞台劇、舞蹈)、看展覽的習慣,對這些事務沒有感覺,或許處在這些工作領域的人很想推廣,但,之於20年長久的教育下,我們就僅楚在於不聽、不聞、不動的環境,如此之後這就是這環境下建立的文化、建立的生活了。

處在現今的環境,看到許多人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,不知道要往上走什麼科系,不知道之於自己的樂趣,轉而代之的是,另一頭投出一些方案要讓人進入職場、進入學校,但這樣的問題就解決了嗎?若我們的教育或說是環境,創造了一個可以動手作模型的建築課程、可以動手動腳體驗各樣的運動課程、可以動手染製衣服的課程、可以動手玩各樣樂器的課程、可以花時間碰觸自己發現自己的歷程,是否我們漸漸不要只是補網,而是築一個更大的夢。

或許我們能作的不多,改變的有限,但希望我們能看的更多、碰的更多,也期待我們的父母,讓孩子走更多的路,玩更多的泥沙。

No comments: